望著滿倉的呆滯庫存,企業經營者是有苦說不出。
說生意不好吧,訂單很多;
車間設備日夜轟隆隆,貨卻沒發出幾票;
生意很好吧,但是現金流卻斷了;
幾個供應商還打電話威脅要斷供;
倉庫、車間主管到處嚷著要租借或新蓋廠房,因為生意好的實在放不下了;
這時候財務還不忘補一刀:老板,這個季度計提呆滯庫存xx萬元......
老板守著金礦,到處要飯吃,這種情形估計在很多企業屢見不鮮吧。
庫存,這個被精益管理稱為“萬惡之首”的大魔頭,真是坑慘了一幫大佬。
實際上,控制庫存,首先要識別出庫存的來源,追根溯源,對癥下藥,才能真正降住庫存這個“大魔頭”。
本文根據作者經驗,從發生的隱蔽輕重程度,梳理出五大庫存來源,希望能夠給各位帶來管理思考。
1/5 從“后進先出”中來
這是最顯而易見的,主要是倉管人員沒有遵從先進先出原則,造成發料人員人為導致原材料的呆滯。
呆滯庫存形成原因主要有兩點:
一是庫管人員沒有經驗,一些生產企業簡單地將車間人員調崗到庫房,沒有對其開展系統性倉儲知識培訓,導致倉管人員沒有先進先出的概念;
二是倉管人員,在貨物碼放時,圖方便省力,直接將新物料堆放在面前的空庫位,而沒有將里面的舊物料騰挪出來,造成舊料積壓。
這個方面,倉管主管必須開動腦筋,從貨位設置,料盒批次卡掛牌等防呆防錯方面入手,讓員工犯不了“后進先出”的錯誤即可。
這個問題的責任部門是倉儲部門,專業知識或執行不力。
2/5 從“少頻次大批量采購”中來
對于定制化項目物資還好辦,一般會跟著具體項目走,不會有積壓物資;問題往往會出現在標準化建儲物料上,常常堆積如山。
凡是很多產品都采用的物料,往往被稱為標準物料,為了減少與具體項目掛鉤,往往設定一個安全庫存,低于警戒線就補一個事先確定好的采購量,以此類推。
呆滯庫存形成原因主要有兩點:
一是一些企業的倉庫管理經常發生賬實不符,偶爾發生ERP賬上有,實物卻沒有,因此導致的停線,造成采購部門的一片雞飛狗跳。
為了避免這種煩人事情的發生,物料計劃員于是采取寧多毋缺的心態就多采購,反正多了沒有人抱怨,這個口子一開就一發不可收拾,久而久之,庫房一堆遠超安全庫存的呆滯標準物料就在所難免;
二是物料計劃員工作作風粗糙,為了減少自己的工作量,沒有執行“多頻次小批量”采購法。
有的一個月甚至一個季度下一次訂單,又沒有關聯未來生產訂單需求,造成采購與需求脫節,為了避免過少被投訴,往往多倍下單,只要不煩到我就行。
這個問題的責任部門是倉儲部門(ERP數據不準)和物料計劃部門(未執行多頻次小批量采購)。
3/5 從“牛鞭計劃”中來
物資采購部門要加強與下游供應商的溝通、交流,強化信息共享。
不能對下游供應商玩保密游戲,公司每月開完銷售與運營計劃會(S&OP)以后,應及時將客戶需求預測信息按產品線分解為物料需求信息,向下游供應商傳遞。
發揮信息延伸價值,才能盡量保證供應商產能均衡生產,否則供應商要么自己揣摩超量生產,形成供應鏈條上的牛鞭效應。
庫存管理必須控制牛鞭效應,打一個比方,全球市場智能手機需求預測可能會輕微增長2%,信息到了蘋果公司就可能變成4%;
而到了蘋果一級供應商富士康則可能是8%,到了富士康一級供應商三星芯片則可能是16%,到了三星一級供應商高通則可能是32%......
產量和庫存層層加碼,從2%到32%,需求虛假擴大16倍,就像你手中的牛鞭一樣,手腕輕輕一抖,鞭梢不知甩到哪邊去了。
供應商庫存也是我們的庫存,羊毛出在羊身上,最后成本都會加到甲方身上的。
這個問題的責任部門是計劃部門(計劃要準確)和物料采購部門(及時將生產計劃轉換成物料計劃并第一時間傳遞給下游供應商)。
4/5 從“研發王國”中來
有的企業研發部門非常強勢,一意孤行,老子天下第一,其他人懂什么?
呆滯庫存形成原因主要有兩點:
一是產品說換代就換代,從不提前告知采購部門。
做電子、通訊行業的企業可能都知道,產品升級換代比較快,這個行業的庫房原材料庫存大部分是產品升級換代留下來的,因此造成的庫存基本是死賬,報廢的可能性90%以上;
二是研發人員對新產品測試驗證不夠,倉促投產,很多問題到量產或是到了客戶那里才發現。
這個芯片不合理要換,那個器件選錯了要改,他哪考慮庫房里有一大批物料要報廢,所以研發人員必須有成本意識和生命周期意識。
華為任正非曾經將研發呆死物料和大量售后服務的飛機票當作獎品,在幾千人的大會上當場“獎勵”給研發人員,可見研發導致的呆滯物料庫存問題之嚴重;
后來華為通過引進IBM的IPD管理流程來解決產品研發問題。
這個問題的責任部門是研發部門。
5/5 從“無績效考核”中來
上述四個方面的問題,背后深層次原因均有考核不到、考核不嚴的責任。
很多企業,望著倉庫里堆積如山的呆滯庫存,一看就不是一、兩年能夠形成的。
有的細細一查,庫齡甚至長達五年以上,這充分說明績效考核制度的缺失,沒有人管,當然積重難返了。
如何保證一些規定、原則、流程是否能夠長期、忠實、堅決地貫徹下去,那就需要一套績效衡量制度去保障。
計劃層面上:
對于營銷部門,制定客戶需求預測計劃準確率的指標,制定成品庫存滯留時長指標;監督項目計劃部門計劃調整及時性和物資采購部門、倉儲部門無效物料入庫數據;
工作方式層面上:
對于物資采購部門,制定采購規則,明確安全庫存數量,制定定期不定量、定量不定期對物料的使用原則等,定期、不定期抽查執行結果;
對于倉儲部門,根據月度盤點結果,制定未按先進先出考核原則;
對于研發、技術部門,升級換代遺留下來的物料與之部分績效掛鉤;
對于車間制造部門,制定每年成品制造周期縮短指標;
對于生產部門,考核其公司整體庫存控制指標,意在促進其不停曝光使庫存增加的各項隱患來源,同時定期做好呆滯物料代用、置換、變賣、報廢等工作。
最后,公司必須及時表揚、表彰在以上工作中表現突出者,俗話說獎罰分明嘛。
這個問題的責任部門是財資部門(物資盤點監督部)、人力資源部門(績效考核)和企業CEO。
飛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銀河落九天,呆滯庫存從哪里來,從天上來。
雖然本文描述的順序從底層倉庫的后進先出到執行考核的CEO高層,但是治理的順序還得倒過來。
從績效嚴格追責起,到產品研發源頭,到計劃管理,再到采購方式,最后到庫房管理。
只要認真落實,長期堅持,庫存局面一定會有一個較大的改觀。
大家不妨一試。